隨著人類活動向惡略環境擴展,氟污染治理面臨全新場景:深海鉆井平臺排放的含氟廢水可能破壞海洋生態,南極科考站的地下蓄水層也檢測到氟化物累積。這些場景對除氟劑提出了耐高壓、抗低溫、低能耗的特殊要求。
?深海油田的井下除氟技術?
在南海油氣田作業中,采出水的氟濃度可達800 mg/L,傳統地面處理設備無法適應海底高壓環境。中科院團隊研發的“井下吸附-封存一體化系統”取得突破:將載鐵介孔硅材料封裝于耐壓膠囊,隨采出水上返過程中吸附氟離子,吸附劑飽和后自動沉入預設地質層封存。該技術已在“深海一號”平臺試運行,氟去除率超85%。
?極地低溫環境的除氟方案?
南極麥克默多站的污水處理廠需在-40℃環境下運行。美國某公司開發的嗜冷菌生物除氟劑,通過基因改造提升菌株在低溫下的代謝活性,可將氟化物轉化為易沉淀的氟化鈣。配合地熱加熱系統,該工藝能耗較傳統電加熱降低70%。
?太空探索中的氟循環技術驗證?
NASA在模擬火星基地的實驗中,測試了基于MOFs材料的氟回收裝置。該裝置利用火星大氣中的CO?作為活化劑,吸附生活廢水中的氟并再生為清潔水,同時產出氟氣用于氧氣制備。雖然尚處實驗階段,但為地外惡略環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。